欧宝app官网下载
【校长论坛优秀论文选登】郭义:“双减”赋能融合育人 ——农村初中教育面临困境的思考与对策探究
来源:欧宝app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3-12-29 18:51:51

  原标题:【校长论坛优秀论文选登】郭义:“双减”赋能,融合育人 ——农村初中教育面临困境的思考与对策探究

  【摘要】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合作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过程,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教育中发挥着逐渐重要的角色,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充分的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对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家校共育问题慢慢的受到重视。2018年,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大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但是,目前家校共育实践活动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家校共育中家长“边缘性参与”或者“沉默现象”、学生作业家长批改等,成为当前中小学生家长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新时代如何进行家校共育,是当前教育治理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双减”政策引领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质、回归本位。以数量之减、压力之减、片面之减,促质量提升、活力焕发、健全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人之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理想的实现,而且有助于构建和谐家校关系,为具有不一样成长背景、智力水平、气质性格及志趣志向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是以数量之减支撑质量提升。“双减”政策减的是低效、机械、重复、繁琐的课业负担、作业负担的“总量”,增的是高效、创新、优质、灵动的教育、学习过程的“质量”。“提质增效”成为核心关切。一方面,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回归,扭转家庭教育的“增负”态势。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在于学校教育承担着育人的绝大多数任务,同时对学校教育质量的高效优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实中,学业竞争仍是当前主 要升学机制。家庭在考试、升学、就业等压力下,无奈选择校外培训对学生学科学习进行“加餐”,校外培训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成为一种另类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为慰藉家庭的一剂“良药”。不少家庭陷入既期待减负却又担心落后的矛盾心理。如此,学校教育主阵地能否或多大程度上打消家庭的教育顾虑,是家校一体化得以形成的有力支点。另一方面,以“人”之教育视界的回归,破除家校各自为战的现状。家庭教育在“为分”还是“为人”的争端中,“分”逐步凌驾于“人”。这种凌驾难以破除,源于凌驾本身被赋予“爱”的外衣。“分”似乎成为衡量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状况的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的初心是育人,主张在观 照“人”的同时,辅以“分”的获取。如此,家庭和学校便在各自“战场”上拼搏,甚至于走上对立面。“双减”重“质量”轻“数量”的导向,本身也就体现了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围绕“人”,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家校携手共进。基于这些原则,我们通过邀请家长代表参加主题班会、家长委员会不定期会议、家长通知单、家长会等形式让家校各自调整立场、找准阵地,共促育人目标,共搭家校一体化的支架。

  二是以压力之减支撑活力释放。追寻更好的教育,是我们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对精神充盈和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一定意义上,这可视为人们对教育本质认知升级的关键节点。“双减”政策旨在维护这一节点,防止异化为教育压力或教育焦虑。我们引导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重要的不在于孩子能考多少个100分,而在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让孩子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家庭教育与其时刻关注“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将视野投放在自身孩子的成长上,去观照孩子的长处。我们在学生评价体系上改变数量比对手段,转而尝试进行增值和赋分、家长参与监督跟进的评价,这是一种由外部压力走向内生活力的状态。通过这一种方式,可以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抚养体系构建方面能够讲时势、抓时机、重时效。在具体学科教育中家、校植根教育本质、围绕教育使命,于关键性事件中,及时精准施教。其次,在孩子自我成长方面有分寸、有力度,让活力焕发恰如其分。我们通过家校联系微信群和交流卡,家、校可相互借取彼此所纳含的育人资源,实现课程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课程化,以此勾连互促。孩子成长的过程不断被唤醒,形成家校共育诸多节点。

  三是以区部之减支撑健全发展。“双减”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强调了教育要实现个体全面发展、满足个性发展需求的愿景。不仅要破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桎梏,而且应彻底扭转“人格物化”的育人理路,使每个孩子首先成为他自己。以宽川初中为例,留守儿童,空壳家庭,隔代喂养现象比比皆是,根据我校统计,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270多人,占学生总数的90%左右,其中单亲家庭子女接近20人,占比7%,这些学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往往会出现性格内向、自卑、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低逆反心理强,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致使学校、班级管理上难度加大。为此,一方面我们把握“双减”之本——以“减”促“增”。“减”不是目的,根本在于“增”。即,增什么和如何增的问题。一者,全面发展是家校共同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两个教育系统。我们通过初一学生家长教育,让家长明白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场域,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以“教事”为主,引领孩子观照自己,学会认识“我”及“我”之外的一切存在。初二、初三阶段,学校教育承担着育人的多数任务,承载着传递价值导向、构建价值立场的全部使命。如此,家校应各司其职、相互支撑、互促共进。这种厘清育人主体,自我捆绑加压的模式受到了家长的积极支持。二者,全面发展的程度影响着家校共育的实现。这体现着全面发展之于家校共育格局的反哺功能。全面发展的发生几率越高、发展程度越深,越有助于增强家校一体化的信心与信念。另一方面,把握规则教育之度。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开展整齐划一的规则教育,以提升孩子的集体概念是极其必要的,旨在让孩子初步体会“社会角色”及角色演绎的方式,但不可以牺牲孩子的天性为代价。这要求,学校教育要通过教师育人水平与能力的提升、新技术于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内容资源的拓宽延展等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 高效,为课外活动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我们把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及能力提高作为学校与家长诚信教育的主要方式来抓。通过注重教育理论专业相关知识的培训,加强教师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论学习,围绕新课标,开展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培训,使教师自觉将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育教学行为,逐步的提升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次与师大二附中的帮扶对接,学习师大二附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持续推进我校教育质量上新的台阶。加强与礼县一中初中部的同课异构的交流与合作,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水平。三是抓实教师的自学,通过布置学习任务,检查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促进教师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服务与教学。四是充分的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开展教导学生的经验交流、示范课展示等活动,提高并带动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双减”政策具有极强且明晰的原则和目标。首先,家庭、学校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两大主体。其次,教育焦虑的产生,在本质上源于家庭、学校等各方利益群体对教育本质的认知出现偏差。同时,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的共同希冀。如此,以“双减”政策撬动家校共育具有理想与现实的双重支撑。为实现“提质增效”、助力个体发展,家校双方应共践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共守育人为本思想理念,共营和谐共生家校氛围,共担家校共育权责义务。这是对农村教育特别是乡村振兴教育语义的深度思考和探索。

  一是坚守“育人为本”思想理念。“立德树人”是“双减”政策的使命担当,“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明确回答”。学生中心、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是思想变革、理念创新、教育实践的多维产物,将价值、幸福、尊严、需要、自由等与教育紧密嵌连,为“双减”教育使命的实现提供理念指引。一方面,回应“何以共”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把家长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点。家校应并肩联动,在共同理念的指引下,以精神沁润人之心灵精神,以个性发展催生人之立场观点,以全面发展培育人之视野格局,以终身教育维持人之持续学习力、发展力。另一方面,解答“育什么”的问题。这是我们对乡村振兴农村学校如何擎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旗帜的思考。首先,家校在教育指向上保持一致。不仅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征,彰显时代新人的本色,而且坚守中国教育从何走来,如何走来,又将走向何方的目标方向。其次,家校在育人过程中密切配合。目标上的一致并不能完全意味着育人结果的良好,须在过程中密切配合,相互支撑。最后,家校在育人落点上实现统一。家校共育的理想追求是“至真至善至美”,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诸多层面的完美构建。总之,“双减”政策既给家校共育指明了发展趋势,也提出了相应的育人要求,于大德、公德、私德的统一中,引领个体笃志成为有用之才。

  二是营造和谐家校教育共同体。家校教育共同体为“双减”有效落地营造了氛围。历史上我们宽川区域家校合作方面一直问题突出,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和家校沟通学习,在本质上基本达成以下共识,家校共育指向家、校的合作或协同,是家校双方为实现育人目标而实施的分工与配合的过程及其方式方法。就“双减”政策而言,“减”不是目的,“提质增效”是核心指向。如此,“增”的实现,须统整、共享各方教育信息资源,营造良性育人氛围。应建立以学校为主的家、校协同教育共同体,充分的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之所以强调学校的主导性,原因主要在于学校在教育及其组织的过程中具有家庭所不能够比拟的先天优势,特别是像宽川这样的农村。目前我们将家校共育作为“党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家庭教育由于其生活化、碎片化,并不能与学生发展呈现紧密对应状态,学校采取强化家长教育和家长教育知识推送从观念上提升家长之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力度并积极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其次,我们还不断开拓途径、创新举措推动家校合作。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重举措并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如,家长会、家访等。我们还通过班主任划片包干的方式承担家长在教育理论知识、 教育素养提升等方面的重担,持续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事务的能力。

  三是厘清家校共育权责边界。“权责明晰”是“双减”政策有序、全覆盖、同向同行的边界。原初意义上,家校共育是家庭和学校携手同行,共同育人、以提实效之举。首先,我们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相应的后勤部门,履行好自身职责,为教师、学生、家长做好服务。其次,我们尽一切可能让教师回归教育教学的本职性工作,将教师从繁杂琐碎的事宜中解脱出来。我们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家长切实承担起了“第一任教师”,讲好“人生第一课”,于生活中言行示范的应有作用。

  家校合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做好不易,做优更难。各位同仁,只要我们遵循规律,立足实际,持之以恒,埋头苦干,一定能做出不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