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武警某支队张副参谋长到武警指挥学院参加培训。刚报到,就收到一份特殊的“开学礼包”——一本“课题研究手册”。
翻开这本手册,里面列举了包括军事训练、后勤保障、部队管理热点难点问题等在内的36个参考选题,要求每名学员至少认领1个课题,并在3个月内完成1篇以上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提倡学员紧密结合个人岗位任职实际,以备战打仗为立足点,突出遂行任务能力需求,既可以“依纲选题”,也可以“超纲研讨”。
“开学即选题,全程搞研究。”这样的教育模式让张副参谋长既兴奋又深感压力。任职这么多年,特别是通过担任基层主官的经历,他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沉淀了一些思考和启发。来学院报到的路上,他一直酝酿着借此机会将履职中的思考,再好好梳理沉淀、细细咂摸咀嚼一下,提炼总结出具体的理论成果。
另一方面,张副参谋长的心里一直犯嘀咕:“理论研究并非自己的强项,短短3个月时间就要形成缜密过硬的文字材料,差距确实不小,要充电扩容的知识也有很多……”增智提能的紧迫感、科研任务的压迫感,一直在他心头翻滚。
入校报到第二周,学员一大队组织了课题研究答疑会。“既是给学员提供加油站,也是加速能力迭代提升的催化剂。”大队领导说,“入学人人领题、实践案例析题、小组互助破题、辅导团队评题”,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倒逼能力淬火,助推学员补短板、固长板,结合任职经历、工作经验,挖掘研究潜力,满足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通过答疑和点拨,萦绕在张副参谋长心头的研究困惑渐渐驱散。随后,张副参谋长和两名同学结成“课题研究互助小组”,查文献、析案例、搞辩论,经过科研课题这块“磨刀石”的打磨,大家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在科研育人模式创新的强力催化下,提升中级指挥员培训质量,推进备战打仗能力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课题式科研育人模式,对很多学员来说并非短期效应,而是从内到外的蜕变。”武警指挥学院学员一大队政委马士斌深有感触,这种模式设计的初衷就是让学员从“外因倒逼”走向“内在主动”。
专心向战谋战、专注研战知战,方能磨砺出胜战之能。近年来,武警指挥学院在组织中级指挥员培训中,聚焦使命任务需要和一线指挥员能力需求,坚持以战领研、研用结合,不停地改进革新科研育人模式,推动了人才供给侧与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
“增强‘充电’的紧迫感,才能满足岗位任职需求。”在学员三队组织的“我们靠什么回答胜战之问”交流辨析会上,来自武警某支队的学员付兴海,在任支队政治工作处副主任时就倡导“没有躺赢者,只有实干家”的奋斗观。
对此,学员三队队长韩仰帅深有同感。以往有些学员,到院校参加教育或者培训,想的是避开外界打扰、“甩”掉手头工作,给自己寻找一片“静谧空间”。
然而,这种“静谧”慢慢被打破了!学院拓展延伸“第二课堂”,以科研育人为核心、以培养学员理论性和实践性课题研究能力为目标,率先探索开展“进阶式科研实践”系列活动。学院领导说,指挥思维和技能作为中级指挥员能打仗、打胜仗的必备能力,首先是一种军事思维,关键要靠“理论—实践—理论”的闭环来内化。他们主要采取案例研讨、经验交流、难题攻关、专家点拨、成果分享等形式,努力将书本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内化”为个人的指挥能力并指导实战。
学院给出的答案非常明确:“3门必修课+至少1门自选课”军事职业教育课程考核,过关才能拿到入学资格证;入学第一周,高规格组织入学考试,不及格作退学处理;学员介绍情况、典型案例分析、课上研讨交流作为课堂教学必备环节;设立“学员讲坛”,邀请岗位能手标兵、一线优秀指挥员、行业领域骨干等走上讲台,讲经历、谈感受、传授经验做法……
学员李传民作为军事干部,他选的却是政治工作课题。一次,在学员队组织的科研学术活动交流中,他道出了其中缘由:“信息时代,任务更多元、对指挥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更加全面、更加严格,通过这次培训,想全方位提升一下自己的思维!”
然而,李传民一头扎进去才发现,面对这个以往很少涉猎的领域,短期内实现跨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对新事物充满热情和干劲的他,决心主动迎接这场挑战,制订了一个为期1个月的“蜕变计划”。
“1+2+1”是学员一大队组织的学术科研助学活动代称。入学半月内,组织一堂学术科研专题讲座,邀请学术期刊主编以《学术论文写作需要注意的几点》为题,介绍学术论文写作规范、需要注意的几点和常见错误。入学第一个月,开展一场“疑难问题答疑会”,学员队干部公开征集疑难问题,半月内现场答疑;随后组织专场“学术经验交流畅谈会”,让有一定课题研究能力的学员走上讲台,分享学习科研心路历程和心得体会。毕业前,组织军事理论研究成果评选和分享交流活动,按照课题分类设奖颁奖。
效果究竟怎么样?往届学员的毕业寄语恰是证明:“不知不觉,我从学术‘小白’蜕变成科研爱好者,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被一股无形的催促力推动着,挺过来,感觉自己越来越强大了”“设置的科研选题围绕基层热点难点,也是培训期间攻关的科研课题,带着困惑疑惑来,拿着参回”“以往脑子里没那么多想法,更没出过啥成果,没想到经历这次培训磨砺,有了一个大变样”……
科研育人,了解掌握基层部队和一线指挥员的现实需求是起点。信息时代,在指挥思维和技能培育基础上,如何培养中级指挥员的学习力、创造力?这个课题让很多教员“头痛”。对此,该院科研学术处领导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让学员更多地参与高水平学术研究,更多地承担课题攻关。”
今年,该院坚持能力导向,将中级指挥员必备能力解构为政治能力、战略能力、指挥能力、训练能力、管理能力、科技能力等6大项能力,每个课程都设置典型案例研究、一线指挥员剖析、构设作业背景、全员纳入考核等必备环节,将案例研究贯穿到26个必修科目的82个教学模块中。
“案例研究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员闫仁勋说,他将“指挥员讲案例”作为每堂课的“开胃菜”,邀请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学员走上讲台讲述亲身经历,然后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思想升华,相关课程成了“热门课”。有学员在评课栏中留言:指挥员上台讲案例,一下子就打破了“理论小课堂”与“实践大课堂”之间的壁垒,通过教员的进一步剖析,既解决了很多“理论困惑”,又感到距离实践越发亲近了。
“有的案例,以前从来就没听到过,几轮课堂交流下来,感觉视野越来越开阔,思维格局也慢慢变得大了。”学员何帅说。
对军事法学教研室副主任魏垚来说,以往,课堂上被学员当场指出问题,感觉是一种不礼貌的“教学挑战”。
然而,一次经历让魏垚彻底转变了看法。以前,她都是挑选书本上看到的几个典型案例,“塞进”讲义和教案里,再结合案例阐释理论知识。一次,讲授某一经典案例时,两名学员结合实际在做的工作经历提出疑问。虽然,魏垚最终在课堂上说服了学员,但内心还是泛起不小波澜。
课后,魏垚开始对以往的教学科研进行反思,想方设法让自己的课堂既有“战味”,又有“鲜味”。
如今,在魏垚的课堂上,她鼓励学员上台讲亲身经历、谈实际经验,同时又鼓励大家勇于质疑,然后组织案例研究,讨论越激烈,教员和学员收获越多、越大。在一次教学准备会上,魏垚深有感触地说:“案例研究就像一面镜子,现场回应学员的求知关切,是一种鲜活而深刻的教学互动。”
从“单项输出”到“同频共振”,学员和教员之间,相互深度挖掘着“知识富矿”和“技能宝盒”。
来自某部参谋长岗位的朱金伟,常常因实际经历丰富和课堂案例研究中的精彩发言赢得掌声。教员王闻婧主动请学员当“信息员”和“评课员”,经常上门倾听学员们讲工作中的故事,打磨出了经典课《遂行重大任务中的心理调控》,不仅受到学员欢迎,还被学院评为“十佳好课”。
4月初,该院组织了一场军事理论研究优秀成果暨分享交流会,现场发布百余项优秀科研成果、58名优秀科研人员。这份名单中,来自学员群体的“科研创客”占三分之一以上。
前不久,又传来捷报:去年武警部队组织的课题评审鉴定中,学院的相关课题全部通过结题,结题率和优秀率名列前茅;27名师生代表在军队各类群众性科研活动中屡获佳绩。
“实践用不上,研究就等于零。”前段时间的一段经历,让去年毕业的学员王继伟深有感触:“真没想到,一篇论文让我们破解了一道困扰很久的难题……”
去年在校培训期间,王继伟认领的课题与智能化维修保障相关。在辅导教员的指导下,他提出装备智能化维修保障五步法。这篇论文不仅在学员大队组织的主题学术沙龙活动中作过交流,还在学院军事指挥“微课”评比竞赛中获奖。
然而,回到部队的一次训练中,某车载网络信息平台突然卡顿。“平台如果出问题,只能采取运用传统方法应急,这将严重制约训练进程和效率……”现场指挥员心急如焚。
紧要关头,担任导调员的王继伟想到了去年参加中级指挥员培训时的论文。经现场指挥员同意,王继伟运用自己梳理出的装备智能化维修保障五步法,带领人员很快就排除了险情。
训练结束后,王继伟受到嘉奖。他结合这次危机处置的心得体会,对论文进行了修改,传回学校后,被学校选为优秀论文。
这几天,武警某支队张副参谋长在辅导教员的帮助下,正在准备论文答辩,在论文《致谢词》第一段他这样写道:从入学人人领题、实践案例析题到小组互助破题,再到辅导团队评题,犹如一次“淬铁炼钢”之旅。这样的认知觉醒和能力鞭策,让我更深入地去挖掘“知识和能力的盲区”,去涉猎新领域、获取新技能。
课题研究能够增强谋略决策科学性,提升指挥能力。紧贴实际研战知战,方能更好地掌握制胜机理、胜战之道。
要聚焦现实问题。“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课题研究加强针对性、提高精准度的有效途径。中级指挥员要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思维,既要翻箱倒柜、找准问题,又要求真务实,瞄准制约部队战斗力的矛盾问题,深入“解剖麻雀”,真正把研究“导”向实践、“导”出真知灼见。
要紧贴时势变化。实践证明,只有“求之于势”,找准事物的特点规律和发展变化,扭住关键点,把握关键环节,才能明势、谋势、蓄势,进而紧握“战势”。中级指挥员进行课题研究,就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逻辑起点,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深层面认清优势、全方位把准劣势,立足自身使命任务,在求实求新求深中让学术研究有的放矢。
要善于关照全局。习主席提出的“两个差距很大”“两个能力不够”“五个不会”等问题,无不关系备战打仗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为我们明确了抓好新时代备战打仗的方法路径。未来作战,战场环境复杂多变,力量运用更为多元,作战地域范畴愈加广泛。广大中级指挥员在课题研究中,既不能“局限于一域”自说自话,也不能片面孤立地“钻牛角尖”,要强化战略眼光和全时全局观念,敏锐地把握本质特征,以更宽阔的视域、更宏观的视角、更多元的视野,着眼战略全局研究策略,促进研究成果理性升华,形成科学的作战指导。
要着眼作战实践。理论从实践中来,还要落到实践中去。一旦脱离实际,就会双脚悬空、凌空蹈虚,成为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陷入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的“怪圈”,最终是“水中之倒影”“空中之楼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军事辩证法的重要唯物论底蕴。这启示广大中级指挥员,掐掉课题研究中的“虚花”,结合肩上的职责、手中的任务,综合辩证考量现实情况,紧贴实战研究,结合实际创新,才能“看透敌人的灵魂”,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形成丰富厚重的“成果集”和灵活多样的“战法库”,使研究成果真正贴近未来作战需求,转化为履职尽责的过硬能力。
专心向战谋战、专注研战知战,方能磨砺出胜战之能。近年来,武警指挥学院在组织中级指挥员培训中,聚焦使命任务需要和一线指挥员能力需求,坚持以战领研、研用结合,不停地改进革新科研育人模式,推动了人才供给侧与战场需求侧精准对接。